注册 无障碍 关怀版 繁體版 智能机器人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动态要闻

构筑公众参与的科普创新生态

日期:2025-04-18

字号:
分享:
打印:


近期,貉口普查项目正在筹备2025年的志愿者领队招募和培训工作。作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典型案例,貉口普查项目以公民科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对上海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开展了同步调查。自2022年启动以来,项目已持续3年,科研效率与科普效益颇为显著。2024年,该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十佳公民参与案例;2025年,该项目获得科普专项资助。

  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成为促进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形态。

  公众参与科学呈现出多项显著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高效推动科学研究。就貉口普查项目而言,跨行业志愿者在科研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参与调查,仅用2个晚上就完成了传统科研团队两个半月工作量的数据采集,有效消除了由于调查周期长而出现的生物群体迁入迁出、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带来的时空误差。二是通过搭建多方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多元协商共治,增强了公众的科学决策话语权。三是形成政策优化公众教育行为改变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科学实践促进知识内化。

  公众参与科学对公众端和科研端均产生积极影响。公众通过沉浸式参与科研,打破了自身对科学的认知壁垒,科学由此变得更加有趣。科研端则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形成了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公众的认知盲点与兴趣点,有利于构建需求导向的科普供给体系。

  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科普的新形态,公众参与科学已获广泛认可,并在欧美科学界发展较为成熟。相比之下,这种形式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在天文学、心理认知等领域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为此,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普法为契机,围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目标,应推动更多公众参与科学项目,并让大众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探索开发科研众包数字平台,由科研团队引导公众参与或根据公众需求策划科研选题。同时,应倡导建立政府支持、基金会或企业赞助等多方投入的保障体系。通过降低科研参与门槛、提升公众的科研参与度,最终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科学价值多向转化的开放式科研科普生态,彰显科普工作的时代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