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巫山>历史文化

建置沿革

日期:2023-05-20

字号:
分享:
打印:

巫山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据《说文解字》记载:“灵,巫也,以玉事神”。故推断认为灵山即巫山。上古唐尧时代,巫山以巫咸得名。明代杨慎在其《艺林伐山》中写道:“巫咸以鸿 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虞夏之时,巫山属荆、梁二州。巫山境域为倏氏部落。后随巫(溪)盐沿大宁河通长江外销,巫山百谷所聚,逐步形,成巫载小国,县境即是所属地。

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巫山为庸国之地。庸国是一个臣服于商王朝的较大的方国,其立国之地在今湖北省西北部与重庆巫山、巫溪接壤的竹溪、竹山一带。

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熊挚之子建立夔子国(系楚国附属)。巫山曾一度成为夔子国的建都之地,后来为北面庸国所逼,才东迁秭归。从西周周宜王时代到春秋中叶,巫山地区一直属夔子国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34年),夔子国因不祭祀楚国的祖先祝融,楚王派令尹成得臣、司马子西灭夔,县境随之归楚。公元前611年,楚联合巴、秦,灭掉庸国以后,即在巫山设置巫郡,系楚国西陲门户。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国派蜀守张若伐楚,攻巫郡。又命白起突袭楚国郢都(今江陵),烧夷陵(今宜昌),截断楚国对巫郡援救,遂夺取巫郡及江南之地,置黔中郡,巫郡以县隶属秦国(治今大昌镇),后改属南郡。以巫名县,自此开始。

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年),刘备主荆州,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宜昌市),析巫县置北井县,与巫县同属宜都。

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置建平郡,郡治设在巫城。西晋泰始泰始五年(269年),分巫、秭归置建始、泰昌二县(一说晋初置泰昌),同时以巫、北井、泰昌、建始4县置建平都尉(治巫县)。咸宁元年(275年),改都尉为郡、于是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吴亡,两建平郡合并,仍名建平郡(治巫城),巫县由大昌移治江岸,与郡合一。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开皇三年(583年),罢建平郡,巫县直隶信州(治今奉节县),此时巫县加“山”字,巫山县名自此始。大昌仍置,余县皆废。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巴东郡为信州;二年(619年),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府;贞观十四年(640年,改为夔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易都督府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夔州。巫山县皆属。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夔州大昌县盐泉所建为大宁监(治今巫溪县);端拱元年(988年),大昌县自夔州改属大宁监。是时,巫山县隶属夔州路。嘉定八年(1215年),大昌县移治今大昌镇。

元王朝废军、监制,改为州县,巫山县直属夔州路。世祖至元二十年( 1283年),升大宁监为州,大昌县并入大宁州,亦属夔州路。

明代废路改府,省州改县,巫山隶属夔州府。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昌县自大宁州析出复置。并于边地设当阳镇巡检司(治今当阳乡)
清初,袭明制。由于连年战争,大昌县因钱粮无几,县民寥寥,已不成治。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省大昌县并入巫山,隶属夔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 1912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2年( 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作准备,废省改道,以道统县,全川划为七道,巫山县隶属川东道(旋为东川道)。之后,军阀割据,道已名存实亡。民国24年(1935年),蒋介石主持川政,设四川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巫山县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万县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四川划为四个行署区,巫山县隶属川东行署区万县专区。1953年,四川撤销行署区,成立四川省。1968年10月,改四川省万县专署为万县地区行署,巫山县随属。1997年6月,重庆直辖市挂牌成立,巫山县隶属至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