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关怀版 繁體版 智能机器人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索 引 号]
115002370086610305/2022-00978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工业;交通、工业、信息化;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字文号 ]
巫山府发〔2022〕23号
[ 标  题 ]
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2-12-13
[ 发布日期 ]
2022-12-19
[ 有 效 性 ]

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分享:
打印:
字号:


巫山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巫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巫山府发〔2022〕2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巫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巫山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巫山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形势与机遇………………………………………5

一、发展形势…………………………………………………5

二、发展基础…………………………………………………8

三、发展机遇…………………………………………………11

四、编制依据…………………………………………………13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14

一、发展思路…………………………………………………14

二、发展原则…………………………………………………15

三、发展定位…………………………………………………16

四、发展目标…………………………………………………17

第三章  建设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9

一、建设脆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19

二、建设柑橘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1

三、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2

四、建设生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3

五、建设核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4

第四章  创新推动以“三生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26

一、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26

二、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28

三、推动生态康养高质量发展………………………………30

四、推进绿色工业科学发展…………………………………31

五、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34

六、推动生态文明创新发展…………………………………34

第五章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35

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35

二、提升智慧政务服务水平…………………………………37

三、推进智慧交通建设………………………………………38

四、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39

五、推动健康医疗创新发展…………………………………40

六、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发展…………………………………41

第六章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43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3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44

三、加强研发机构合作………………………………………45

四、加强科技园区建设………………………………………46

第七章  构建优良科技创新生态………………………………47

一、转变科技管理职能………………………………………47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49

三、培养创新人才队伍………………………………………52

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53

第八章  保障规划全面落实……………………………………56

一、加强党对创新工作的领导………………………………56

二、压实规划实施责任………………………………………57

三、注重规划协调管理………………………………………58

四、建立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58

附件:巫山县“十四五”科技重点项目………………………59

第一章  发展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形势

(一)国内发展形势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国家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量子通信现实应用取得重要突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5G基站数量超过60万个,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一项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一项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低效、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战略科技人才缺乏、科技队伍创新活力不足等一些关键问题。

(二)成渝地区发展形势

直辖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重庆市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多方协同创新新格局,积蓄了高端产业发展新势能,开拓了优质主体集聚新路径,营造了创新创业新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成渝两地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比较优势,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大力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大力吸引和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引领创新前沿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储备战略资源的大后方、加快产业创新的新高地、扩大开放创新的新枢纽、协同创新改革的新样板,助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城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和战略平台,是重要经济中心的有力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成渝两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深化落实“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的务实行动,是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有力举措。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平台、人才平台、资本平台、交流平台,打通产学研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强化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平台功能,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提升科学创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着力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

但也需要清晰的认识到,重庆市科技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科技人才等方面与创新型省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同时,科技体制、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体系、人才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开放等方面与“四个面向”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

(三)巫山县发展形势

“十三五”以来,全县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思路、工作方法、管理体制上实施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构建集创新载体、人才支撑、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创新活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0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7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9元,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区位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科技创新需求明显增强,有利于巫山县在新的起点上系统谋划创新的新路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巫山县在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奠定了“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2020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77亿元,在2015年89.6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4亿元,在2015年32.5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实现人民币存贷款余额473.2亿元,在2015年211.5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县市场主体数量达到45063户,在2015年21980户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十三五”期间,先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重庆5G建设首批试点示范区县、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称号。成立了“Re医学教育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举办第四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第四届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第三届当阳大峡谷国际户外挑战赛;《百年巫山—家国永恒》荣获重庆市博物馆展览项目宣传推广奖,“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获全市最佳效果奖。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着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逐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快推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9年,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小三峡通过国家5A景区复核,成功入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晒文化·晒风景”获全市最佳效果奖;巫山脆李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位居全国李品类第一;巫山机场“载梦启航”,郑万高铁全速推进,加之畅通的长江黄金航道和渝巫宜高速公路,渝东门户立体式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巫山县被纳入三峡集团中央定点帮扶长江大保护第二批试点,成为全国“110”消费扶贫10个核心示范县之一。

(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科技创新指数从2016年的32.62%提高到2018年的39.58%,排在全市第24位,渝东北第3位。截至2020年底,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其中,建有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星创天地1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6家。

(三)科技创新绩效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全县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0.4亿元;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2020年专利授权量为89件,有效发明专利2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0.56件;近三年登记科技成果14个,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突破13人。

巫山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

55

62

资源环境

2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

Ⅲ类

国家Ⅱ类标准

3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4

4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523

0.273

5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9.10

188.77

结构转型

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676

40908

7

固定资产投资

%

22.1

8.7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9.50

89.64

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万元

92089

111596

10

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亿元

33.20

90.95

11

旅游人数(其中:小三峡)

万人次

904.73(87.21)

1957.0(139.86)

12

民营经济占比

%

/

63.4

13

三次产业结构比

%

17.9:30.2:51.9

18.2:29.5:52.3

1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315

34561

社会民生

1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733

12161

16

劳务经济收入

亿元

22.11

65.01

17

城镇化率

%

43.39

44.5

1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11

1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7

99.1

20

卫生机构床位总数

1623

2796

21

城镇新增就业

【14688】

【15300】

备注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为“十一五”或“十二五”累计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整了统计口径,2015年为新口径数据。

三、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9方面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6方面目标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12方面具体举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科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十四五”时期,巫山县科技创新将跨入新阶段,同时迎来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一)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从2016年至今,总书记就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因此,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巫山县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有利于巫山县做靓生态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巫山实践;有利于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改善发展支撑条件,扩大东西双向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强县、增强绿色发展优势。

(二)紧紧抓住“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机遇。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把“一区”做大做强,把“两群”做特做优,这是重庆认真领会落实推动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而做的一次精心谋划。为巫山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县城扩容提质,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抓好巫山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区位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将有利于巫山在新的起点上系统谋划创新的新路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力打造“水陆空铁”立体式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建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工程和智慧边城项目,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县,推进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编制依据

(一)《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二)《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巫山府发〔2021〕11号);

(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四)《发展改革委、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1831号);

(五)《重庆市关于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六)《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与环保工作的意见》(渝农发〔2017〕136号);

(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98号);

(八)《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发展直播带货行动计划的通知》(渝商务发〔2020〕12号);

(九)《中共巫山县委关于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决定》(巫山委发〔2021〕11号)。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为基本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巫山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原则,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崇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健全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水平大跨越,产业竞争力能力大提升。

——注重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注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和谐,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和关联产业与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促进。

——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攻克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态环境等重大瓶颈问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撑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

——厚植开放发展。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机遇,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强化协同创新,打造重庆东部和西部、国家中部崛起区域和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新型经济内核,以进一步开放推进巫山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推进共享发展。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共享共建,推进产业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教和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以人为本,科技惠民,推进巫山人民共享更多创新成果和都市资源,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三、发展定位

牢牢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按照全市“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服从服务于重庆发挥好“三个作用”,以高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动力,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主目标,以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主方向,以高质量推动产业创新为主战场,以建设产业技术中心为主平台,以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为主抓手,以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奋力谱写巫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把握科技创新大趋势。锁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这个总目标,建设高颜值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统筹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这“两个基本面”,建设高品质的巫山云雨地、高峡平湖城。创新推动以“三生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让生态旅游提档升级、生态农业提质升值、生态康养提速升温。突出改革、创新、招商和干部“四大抓手”,推动巫山成为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地、长江经济带上的人流物流集散地、知名的旅游康养消费目的地。

——瞄准科技创新主战场。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科技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智慧农业。聚焦文旅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地,强化科技应用,以大数据智能化运用为引领,创新推动文旅融合、产城融合,把旅游和康养打造成吸引八方来客的两张名片。聚焦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强化科技转化,打造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试验区。聚焦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丰富智能应用场景,让科技为生活添彩。

——营造科技创新好生态。多措并举念好科技创新的人才经,健全专业化、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推动服务政策全面落地。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完善的创新决策机制、创新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权益分配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围绕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承接地和全国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地,初步建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到2035年,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重庆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巫山担当、做出巫山贡献、谱写巫山新篇章。

——科技创新投入明显提高。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不低于10%。

——科技创新绩效明显提升。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绿色生态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以上。到2025年,初步建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高新企业达到5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75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0%以上。到2035年,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

——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力打造创新文化、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构建一流的综合科技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专栏1  “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2020年

指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

预期性

0.15

0.25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预期性

1.5

2

3

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例(%)

预期性

30

40

4

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比例(%)

预期性

5

10

5

科技型企业(个)

预期性

【57】

【75】

6

高新技术企业(个)

预期性

【1】

【5】

7

市级以上科技研发与服务平台(个)

预期性

【0】

【1】

8

市级以上科技示范园区(个)

预期性

【1】

【2】

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项/万人)

预期性

0.56

1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预期性

0

1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预期性

-

30

注:【】为累计数。

第三章  建设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建设脆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用足用好国家脆李农产品地理标志重庆市脆李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样板。

(一)加强脆李技术攻关

强化与市级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强力推进“巫山脆李”研究院提质提效,加快建成“巫山脆李”市级产业技术中心、中国脆李电子交易中心,打造中国脆李科技研发中心。抓好脆李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快建成集资源保存鉴定、科技展示推广、产品研究开发、文化挖掘弘扬于一体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圃。组建专家团队,升级专家大院、实验室,开展定期培训,打造本地科技服务队伍,建立科学种管队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支持“巫山脆李”研究院实施一批国家、市级、县级重大科技专业项目,开展脆李产业链的一系列技术攻关,重点开展脆李良种选育、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分级、保鲜、深加工等研究,着力解决品种改良、种植布局、修枝剪型、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进一步攻克脆李生产早期落果、裂果、品质差等难题。

(二)推动脆李品质提升

实施品种提纯选优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加大对地方脆李资源发掘,适时引进新品种,开展脆李的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功效成分和抗逆性鉴定评价,优化脆李品种配置和种植区域布局,拉长成熟上市期。建设一批标准化生态李园,引导农民规范化种植,启动李营养诊断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指导精准施肥和有机肥高效利用,支撑化肥减量;建立脆李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广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按照果园宜机作业、灌排有保障、科研装备齐全、安防设施到位的标准,建成脆李绿色生态野外科研基地。

(三)提升脆李产业效益

配套建设一批脆李商品化分级包装生产线和产地气调贮藏库,提高脆李采后商品质量,延长销售货架期,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坚持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脆李加工业,开发脆李饮品、果酒、果脯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就地“一产”转“二产”,延伸脆李产业链条。

二、建设柑橘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柑橘在全县保持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支柱产业地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小微企业协作和配套能力,加速“点”上集聚、“链”式拓展,打造标准化果园,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打造巫山柑橘区域公共品牌。

(一)强化柑橘技术攻关

强化与市级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强力推进柑橘提质提效,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定期培训,打造本地科技服务队伍,建立科学种管队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开展柑橘标准化种植,制定柑橘标准化栽培和管理,加大幼树主干主枝培育、结果树整形修剪推广力度,培育丰产树形,提高优质果率。

(二)推进柑橘品质提升

开展柑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实施品种提纯选优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开展柑橘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功效成分和抗逆性鉴定评价,着力发展晚熟柑橘,持续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按照果园宜机作业、灌排有保障、科研装备齐全、安防设施到位的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生态柑橘园,引导农民规范化种植。继续推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指导精准施肥和有机肥高效利用,支撑化肥减量;建立柑橘种植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体系,制定柑橘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及技术规范,开展柑橘标准化种植,广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打造巫山柑橘区域公共品牌。

(三)提升柑橘产业效益

配套建设一批柑橘商品化分级包装生产线和产地气调贮藏库,提高柑橘采后商品质量,延长销售货架期,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柑橘产业整体效益。

三、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巫山适宜中药材生态种植、原生中药材种类多品质好、中药材种植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从种植基地、种源培育、基础科研等方面发力,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推进技术攻关与队伍建设

依托市级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重庆市大巴山中药研究院,开展大巴山道地药材科学研究和中药产品研发,研究制定良种选育与繁育、有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生产、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贮藏养护关键技术标准,突破关键性技术。积极争创国家级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濒危中药材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二)推进中药材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抓好中药材种植“源头工程”,加强巫山庙党、巫山独活等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合理规划道地药材种植品种和规模,加快庙党等道地中药材绿色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建成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建成道地中药材独活、连翘、玄参、云木香、大黄、川牛膝种植GAP基地6个。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做到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

(三)提升产业效益

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烘烤设备及贮藏室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成品药基础辨析、制药过程系统工程技术、制药工艺调优等关键技术攻克,加大优质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土特产品的研究开发利用。引进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向生物制药、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实现“卖药品、卖景、卖文化、卖服务”的中药农业整体效益。

四、建设生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适度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业,全县猪肉实现自给,牛羊禽肉、禽蛋稳定发展基本自给。

(一)科学发展生猪

引进培育以新希望集团、明月天兆公司为主的大型养殖企业,完善生猪产业体系,打造出栏数量50万头生猪大县。加强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建设,开展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创建,完善猪肉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强化生猪重大疫情防控,引导养殖场(户)改善防疫条件,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

(二)科学发展山羊

加快新品种引进扩繁,加大本地白山羊改良。引进推广优质牧草品种,加大种草养羊技术推广,开展秸秆饲料加工、综合利用推广示范。推广山羊口疮、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防控技术,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

(三)优化养殖品种

大力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落实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加快流水生态渔场建设和冷水鱼类集约化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甲鱼、大闸蟹、石蛙、大鲵、虹鳟、裂腹鱼等名特养殖基地。

(四)提升产业效益

开展畜禽肉品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优化畜禽、鱼类肉制品供给结构,拓展屠宰、加工、分销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牧循环发展,鼓励种养结合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五、建设核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以中、高山退耕还林区域为布局重点,采取良种选育、技术培训、政策宣传等手段,形成种、养、加、销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核桃产业体系,使核桃种植业成为新兴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一)推进技术攻关

推进优质高产干果园建设,对核桃园进行缺苗补植、残次苗更换、劣质苗高接换种、嫁接改良、改土培肥、修剪整形、病虫防治,建成苗木整齐、长势良好、树型规整的优质果园。推进核桃干果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核桃品种改良,培育核桃新品种。依托重庆核桃研发中心,深入开展核桃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及良种规模化繁育,推动渝东北片区木本油料(核桃)产业发展。

(二)提升产业效益

积极引进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推进核桃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精制核桃油、高档核桃蛋白粉、蛋白皇、核桃食品及饮品、活性炭生产,形成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全产业链。适度推动林下种植,已成林核桃园开展杏鲍菇、竹荪等林下食用菌及豌胡豆种植、土鸡饲养等试验和示范,提升核桃产业附加值。

专栏2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示范

1.种植技术创新示范。立足巫山脆李、柑橘、中药材等产业特色和立地环境条件,着眼生态环保和精准种养,大力发展航空遥感监测技术与智能化检测服务,实现高效营养诊断、病虫测报、花果量监测和旱情监测等现代高效检测诊断服务,实现智能决策、精准管理和优质丰产;开发花果量实时高效监控和产量品质预测预报技术,构建巫山脆李、巫山柑橘等重点高效作物的优质化花果管理与果实优质采收决策支持技术体系,指导优质高产管理和高效市场营销;发展智能化的精准变量施肥灌溉技术,大幅度减少肥水消耗,提高肥水施用时效性、精准性和利用率,实现双减增效、节本增收和优质高效产出。

2.养殖技术创新示范。研究建立养殖小区精准饲养技术,开发饲料精准投放、环境智能控制、疫病自动监测防控的现代养殖技术体系与设施设备,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条件下的生态养殖、高效养殖和绿色养殖,保护库区环境条件下实现巫山生猪和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章  创新推动以“三生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

一、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加快旅游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加强旅游国际化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方位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一)发展智慧旅游

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以景区、度假区、游客接待中心为重点,推动旅游服务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线上旅游业态服务,打造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平台。创新网上营销,在线售卖景区门票、酒店、餐饮、农特产品等,通过互联网把“神女恋城·红叶巫山”的三峡美景、浪漫传说展示给全世界。建立旅游产品商城、特色产品专柜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乡村服务平台。依托巫山脆李、脐橙、中药材、落叶水果等花果特色明显的农耕基地,建设原始农业、智慧农业、机械化农业、文化农业等科普展示项目和乡村传统民居生活场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旅游园区。

(二)推进“云旅游”

推动巫山旅游全场景上线,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巫山”,为旅客“游前、游中、游后”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服务。创新推出一批网红景区景点,加快5G网络全覆盖,利用VR、AR等技术推出“云游巫山”个性化服务,丰富游客体验。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目标客源,更好开拓客源市场;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收集游客意见,提升服务水平。支持在线旅游创业创新,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建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生态旅游创新研发平台,发展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建设“旅游+互联网”创业园区,推出一批“旅游+互联网”创客示范项目。

(三)创新文化发展

发掘历史文化、神女文化、自然文化等资源,创作一批高品质数字文化IP精品,打造具有巫山特色文化网络名片。推动大型文旅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三峡175文创产业园项目,建设宁江半岛演艺剧场,优化升级巫山神女剧,打造特色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建成集博物场馆、创意工坊、艺术交易、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创新策源地、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

专栏3  旅游智能化工程

1.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面向游客和企业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

2.建设旅游监管综合平台。升级完善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旅游质监执法平台、旅游住宿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网上审批系统、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等。升级完善覆盖主要旅游景区的实时数据和影像采集系统,建立上下联通、横向贯通的旅游网络数据热线,实现对景区、旅游集散地、线路和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客流预测预警。

3.建设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成涵盖旅游服务业态、信息数据、技术体系等在内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二、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高质量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科技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优做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优质生态农产品提供基地,创建国家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安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强对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生态养殖等种质的高水平研究,着力提纯扶壮老品种,加快实施新品种培育、良种引进筛选、良种高水平繁育等专项和创新工程。

(二)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信息化、自动化机械装备,大力引进、开发一批果园、药圃、养殖场机械设备,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加快打通机器进田的“最后一公里”。要在宜机化改造的同时,努力实现旱涝保收。

(三)创新种养技术

围绕防病防疫防灾,聚焦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集约化、信息化,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种养技术体系。推广防灾减损、减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品质等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农田灌溉水平,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推广应用农业水肥精准化、智能化灌溉设施。

(四)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与在渝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产业孵化器、特派员工作站及专家大院等创新平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推广新模式,建立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

(五)确保绿色安全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生态种养殖设施生态化改造。加强土壤研究和修复治理,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标准化养殖场。建立脆李、柑橘、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加快巫山数字果园2.0版本开发应用。鼓励支持企业打造一批集研发、种植、生产、销售、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农场和智慧农业综合体。

(六)推进“接二连三”

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科研机构,加强脆李、柑橘、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打造差异化产品,推出一批特色品牌。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元素高度集聚的田园综合体,做大做强“李花节”“采摘季”“农民丰收节”等乡村旅游品牌,加快培育乡村民宿、乡愁体验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壮大农村电商,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专栏4  生态农业机械化和产业链技术延伸示范

1.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组织开发无人机近地遥感监测技术、便携式实时无损检测诊断技术等,研发出高效实时的营养监测、病虫监测和产量品质检测的现代技术装备,实现生态农业高效、精准管理。

2.宜机化建设应用示范。在宜机化条件下引进示范微小型智能农机、遥控农机和多功能低成本轨道系统等,通过小型化、履带化和遥控操作和多功能作业部集成等高技术微型农机,推动巫山农业产业的机械化和轻简化;开发设计出小型自动养殖机械装备系统,推动适度规模、智能饲喂、自动清理粪污和智能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的农户用小型智慧养殖场,并配套集成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安全排放装置系统等,实现高效轻便养殖和零粪污排放。

3.技术装备体系的集成应用示范。根据相关标准体系和政府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农场和智慧养殖场,促进巫山农业现代化进程、生态化发展和高效益回报。

4.农产品分级包装和物流销售示范。支持建设柑橘、中药材、特色杂粮、薯蓣土豆等特产品的精细分级包装线与专业化加工服务平台、共享贮藏库和物流系统,提高产后营销效率与效益,为创品牌、扩市场、增效益创造条件。

5.农业销售企业引进。引入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或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市场等销售大企业,建设三峡农副产品信息化智能交易中心,形成集批发、期货、拍卖、线上交易、交易结算和质量监管于一体的三峡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带动巫山及周边三峡库区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和高效结算,促进农民增效和财政增收。

三、推动生态康养高质量发展

围绕大健康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智慧康养”模式,延伸生态康养产业链,壮大生态康养产业集群。

(一)探索“康养产业+”新模式

围绕“一带三心三片区”总体空间布局,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之路,创新发展独具三峡风情、回归自然本色、引人修身养性的生态康养产业,探索“康养+农业”“康养+商务”“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等模式,不断提升智慧康养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建好三峡云端康养旅游度假区,打造中国三峡生态游憩胜地、中国生态路游体验圣地、国际山地生态度假高地、巫山云雨特色康养基地。全面整合康养服务机构信息和数据,建设综合康养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智慧康养的大数据生态链。加快实现全年全天候优良天气,研究制定并发布康养指标。

(二)丰富康养产业业态

与旅游、体育、医疗、美容、养老、食品、医药等产业相结合,打造一批现代农庄、科技田园、农旅雅舍、中药康养、高山避暑等农业旅游、科普、休闲、观光、康养和技术实训园区,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休憩度假、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康体美容、康复护理、养生养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及绿色食品、中医中药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大健康产业,建立健全集体验、运动、养生、休闲、避暑、创作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链。健全康养业态和产品体系,打造智慧康养小镇和一批智慧康养社区,争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四、推进绿色工业科学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强化科技转化,研究制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支持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的研发攻关,新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支持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应用推广,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打造特色资源能源绿色利用试验区。

(一)科学开发清洁能源

加强与三峡集团的合作,依托风、光、水、气、生物质等能源资源,加快建设两坪(青山头)、红椿、福田等大中型风电场,支持小风电技术和微风电技术应用。合理开发水利资源,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补水、抽水蓄能项目落地。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提升清洁能源生产、储备、输送等配套产业服务能力。立足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项目,不断提升清洁能源生产、储备、输送等配套产业服务能力,加快建设长江三峡清洁能源基地。

(二)提速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依托农产品、中药材等资源产业,培育特色食品、道地中药材加工、健康白酒等产业集群,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巫山烤鱼、马铃薯片等休闲食品,开发旅游伴手礼,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地。强化农产品加工的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着力构建“两头在外”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市场研究,掌握市场需求,加大巫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力度。

(三)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先进技术在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推进传统产业“机器换人”,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化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引导工业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和打造“5G+工业互联网”新型应用场景。

专栏5  绿色工业科技创新优先领域

1.外贸加工产业。以科技赋能巫山县现代商贸加工业发展,加速推动传统外贸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数字现代商贸加工产业,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实现衣服、皮鞋等商贸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巫山数字化商贸加工产业平台。

2.中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巫山道地和优势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发展基于巫山生物资源的中药材加工、信息化中医诊疗设备、中医保健食品与健身产品等的生态大健康产业园。配套开展中药材保健养生、特色康复、健康养老等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养生保健、中医医疗、特色康复、健康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加强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保健食品研发,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探索发展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

3.新能源新材料。建设基于巫山资源优势的风电、光电、小水电等绿色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构建高效上网、传输和利用体系,形成巫山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创立巫山智能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钢混新型组合结构生产线、装配式PC生产线及配套混凝土搅拌站、装配式建筑检测中心及建筑工业化技术和产品展示中心,以及钢混新型组合结构生产线及新型组合结构的围护结构部品部件生产线及综合配套基地,建设装配式绿色建筑材料的工业产业项目,引进装配式建筑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和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装配式现代建筑的普及应用。

4.现代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巫山传统农业大县的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发展效益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休闲食品工业为三大主战场,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畜禽、调味品、中药材等农产品原料的高质量绿色生产和智慧生产,配套发展储运保鲜、深加工和高值化加工;支持花椒、柑橘、榨菜等产业配套发展分级、清洗、包装、盐渍初加工,培育一批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发展,以食品加工工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转化增值、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五、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打造“一云承载”服务体系

围绕“芯屏器核网”产业链、“云联数算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场景集,建设“巫山云”平台、大数据资源中心,打造“一云承载”服务体系,实现整合资源、集约建设、综合应用。

(二)深度融合数字与实体经济

推动数字产业化,引进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平台等大数据产业,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企业。促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深入实施“云长制”

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深化拓展公共数据资源开放融合,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一带互联网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

六、推动生态文明创新发展

(一)强化技术攻关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强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技术应用,开展“两江四岸”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消落区生态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着力解决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难题,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二)从严落实新机制

严格落实“河长制”,创新长江巫山段、大宁河等重要河流水环境监测预警,实施水质实时动态监控,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严格落实“林长制”,加快建设“智慧林长”,完善山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科技执法监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管控非法捕捞、乱砍滥伐、乱排乱采等违法行为。

(三)强化污染治理创新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加大空气超标等问题科技攻关力度。支持库岸治理、生态修复、土壤修复、农村污水治理等技术研发,推动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有机结合。推动农村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技术攻关,完善城乡污水和垃圾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污染治理科技水平。

(四)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创新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和监督,推进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依靠科技创新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第五章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领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推进要素集聚、产业引领、科技服务、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围绕“文旅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定位,突出山水相映、江峡相拥江城特色,统筹做好城市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打造旅游城市新名片。

(二)提升巫山智慧含量

加快打造城市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全域感知、互联协同、数字运营、智能决策、运转高效的运行体系,建成智慧巫山“城市大脑”。

开启智慧生活。发展智慧金融,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着力推进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发展,提升传统金融产业。大力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支持乡村振兴,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承接全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助推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智慧商圈,以尚熙台、FM广场、克拉大都会广场、红叶广场等商圈为重点,突出商务、营销、服务等智慧化功能,建立“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智慧商圈体系,打造智慧化渝东鄂西消费服务走廊。发展智慧物流,引进优质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总部,以“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航空航运、高铁高速和港口运输,构建通道一体化开放型物流链,升级建设城乡共同配送中心等综合性物流市场,打造渝东地区物流枢纽。鼓励商贸物流企业自建信息化服务系统,推进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养老”,深化养老服务创新改革,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发展智慧餐饮,推行“阳光餐饮”智能APP,规范和提升餐饮单位管理水平。与此同时,着力建设智慧社区,丰富智慧图书馆等智慧场景。

(三)促进乡镇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物流+技术”新生态的“4.0直播+”电商服务平台,壮大农村电商,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乡镇提档升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借助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商贸、文化、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

二、提升智慧政务服务水平

(一)强化政务服务功能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进驻,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优化设置“一件事一次办”“川渝通办”等综合窗口,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功能,打造市民之家。

(二)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加速项目投资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条件,精简审批材料。规范政务运行管理,建立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对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加大推动服务获得便利化,在现有政务服务体系基础上,选取具备条件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村)中心、产业园区等建设综合受理窗口,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通过全程在线事项线下线上审批,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

(三)拓展政务服务渠道

强化“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管理,充分利用“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打造问政咨询“总客服”,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强化企业和群众电脑端、自助端、移动端办事,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推广使用电子印章和签名,不断丰富智能应用场景。积极推广智能电子税务局,建设业务覆盖依纳税人申请的全部事项,用户覆盖所有单位纳税人和自然人纳税人的智能化办税系统。

(四)推动数据共享制度化

以居民身份证和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建立自然人和法人基础数据库,作为“唯一数据源”固化到平台受理审批系统中,并对接应用到各类办事渠道,实现常用申请表单信息“一次填报,终身共用”,常用表单实现系统自动化填写。

三、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持续推动全县道路交通建设,升级交通设施设备,运用智能化手段改造、管理交通运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交通信息监控体系,推进智能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一)建设智慧交通感知网络

完善交通信息采集,推动地区交通大数据整合共享,加强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动态研判等一体化智能应用。建设融合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牌照识别、手机等感知手段集成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采集车辆、行人位置信息、运行特征,全面掌握交通基础设施、车辆运行状态、居民出行状态、城市安全状态,构建全息感知智慧交通体系。加强客流监测手段,搭建基于手机、视频、WIFI等多方式的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密集型客流集散地人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网络化应急预案库,提高客流群的监测、判别、预警、预案能力。

(二)建设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应用系统

采集全县公共交通出行信息,优化出行路线,研究公共交通出行前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和实现机理,建设公交出行前规划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形式查询、定制推送常用公交车辆到达时刻及车辆满载率信息,提升公众出行效率。收集针对公交线路查询、定制、乘坐的数据,建设公交数据反馈系统,优化线路、时刻以及车辆调度。

(三)建设静态交通管控信息平台

完善全县具有经营行为的路内、路外停车泊位的设施布点,建设县内静态交通信息平台,实施掌控动态泊位状态及数据,推行基于POS机和智能咪表的电子收费手段,根据交通需求建设停车信息共享及发布,发挥取费杠杆效应,缓解重要节点、区域的停车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四、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一)建设智能化教育管理平台

集约化接通“渝教云”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育信息集成,实现国家、市、县、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基础设施、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和“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有机衔接、智能灵活、开放共享、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建立全县学情分析大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探索智能化与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搭建移动研修平台,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教研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转变。

(三)加强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健全智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体系。以同步课堂应用模式为基础,搭建巫山县教育在线平台,实施在线教育覆盖行动。将优质资源有效输送到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促进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形成先进带落后、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老师带普通老师的格局。

五、推动健康医疗创新发展

(一)加强医疗科研攻关

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开展医疗器械、临床治疗技术等专利研究,推进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研发,大力培育中医药产业。加快专科领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拓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空间,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急储备仓库建设,打造区域性卫生检验检测中心。

(二)强化智慧医疗服务

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构建“巫山健康云”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疾病流行趋势预测和智能监测,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立覆盖全民、具有一定健康保障能力的远程医疗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覆盖全县的医疗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智能门诊便民惠民服务,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

(三)建设医疗健康信息平台

构建上联重庆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下联各乡镇、乡村信息平台、延伸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统一全民健康信息智能网络体系。对接融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等,实现病历信息同步上传和居民健康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对接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卫生统计决策支持系统,就医APP等,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自动录入管理,打通数据对接健康档案的通道,探索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应用。

六、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一)建立完善治理创新平台

打造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大数据指挥平台,整合完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一体化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建设,采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群众咨询快捷回复、群众事项智能归类、群众关切主动响应、各类风险自动预警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创新,预防和疏导好学生心理健康。丰富社会治理政企合作新模式,打造智能化、特色化试点示范区。

(二)强化治理所需创新

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联网应用,推进“雪亮工程”补点扩面。加快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行政”等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巫山、法治巫山。加快“智慧国防”建设,实现应急指挥“迅即能动”、国防动员“全域聚优”、管理教育“可视互动”。加快基层党建数字化发展,深入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广网络党课教育,畅通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渠道,推动基层党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三)发展公共安全技术

围绕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聚力突破复杂灾害致灾机理、公共安全网智能感知、无人化灾害处置、食品典型危害因子分析和风险研判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高性能快速抢险、高风险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新型消防救援、远程实时操控检测机器人等装备,构建高层建筑快速灭火、智能化安全生产移动执法、多元矛盾纠纷调解等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支撑平安社会建设。


第六章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加速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山地特色农业等产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孵化载体,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参与标准制定,建设面向产业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三)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规模

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绩效,大力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实验室、研发众包等方式,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细分行业“单项冠军”,支持科技中小企业“上云”“上规”“上市”。

(四)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多措并举推进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开展创新技术研发,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五)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

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战略、科技规划、创新政策等制定和评估工作。开展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在创新中的合法权益,完善对企业家的容错帮扶机制,加大企业家创新故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聚焦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绿色高效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巫山脆李、柑橘、中药材、核桃、生态养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建一批科技专家大院、产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科技研发机构。聚焦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建成全国脆李大数据中心、新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

(二)积极培育和提升众创空间

启动众创空间建设专项行动,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孵化平台,加强众创空间绩效考核,获国家、市级认定的孵化器给予奖励;对运营状态良好,给予财政补助。提升现有4家市级众创空间的质量,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建立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关系,推动县内市级众创空间升级发展。不断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引导组织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路演、创业分享、投融资服务等,与重庆市各类创新平台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创新要素流动。

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经济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委托加工。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研发外包,提高合作创新比重。

三、加强研发机构合作

(一)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瞄准科技前沿,积极对接国家、市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围绕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巫山成立分支机构,共同建立科研基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引进知名研发机构联合共建法人化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二)支持科研院所发展

全力推动巫山脆李研究院、柑橘研究院、山羊研究所、市中药研究院巫山分院、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新建一批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市县级重点实验室。

(三)支持企业创新研发

支持引导龙头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心),新品种示范基地和新技术示范基地,以示范带动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与转化,打造渝东北生态区农业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典范。

四、加强科技园区建设

(一)推动“一区多园”协调发展

以巫山工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富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发展以仪器仪表、电子产品、汽配摩配、纺织服装等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制造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层次,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支持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改造,探索“一区多园”模式,创建市级科技型产业园。

(二)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力发展中药材、巫山脆李、柑橘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的园区新格局,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园一中心五室”,在边贸中心建设巫山县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将巫山脆李研究院、山羊研究所、市中药研究院巫山分院、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等已建成的科研机构全部做实并入科技园;在园区内打造科技型企业孵化中心,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建设脆李、中药材、柑橘、核桃、生态畜牧5个实验室。继续实施建设好市级农业科技型园区(中药材产业园区),争取升级建成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新建曲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大昌、福田、双龙、龙溪片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骡坪、两坪、三溪片区以脆李为主导产业,官渡、抱龙片区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七章  构建优良科技创新生态

一、转变科技管理职能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强化科技宏观统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的科技治理能力。

(一)完善创新决策机制

强化科学技术创新重大决策统筹协调,探索政策协同创新机制和协调审查机制,支持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县级科技咨询委员会,扩容吸纳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和各界精英等,建好科技专家库,明确咨询建议跟踪和评估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决策咨询质量。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和政策跨部门、跨区域会商会审机制。

(二)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培育引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技术转化服务机构。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协同转化机制,抓住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一区两群”等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发展需求,建立政府公开发榜和定向采购机制,加快引进市级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满足需求的重大科研成果,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开放共享。

(三)完善权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争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入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联合体。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期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

(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健全科技创新领域综合风险管控机制和责任体系,优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约束机制,深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诚信规章制度,实行科研诚信全记录。建立警示机制,健全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伦理审查和过程监管,强化科技创新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实时跟踪和转化成效联防联控机制,优化科技项目调整、变更、终止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各种科研不端行为。

(五)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建立灵活高效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企业自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引入试错保险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试错容忍度。建立投融资金融平台试错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发展,放宽业绩考核容忍度。健全纠错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澄清保护制度,大力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金融、产业、财政等领域的政策协同。持续推进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互联网+科技服务”,让更多科研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大本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提高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水平,强化本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等建设。设立科技创新资金池,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年均增长10%以上。完善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奖励、补助力度,支持引进国家及市级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巫山并高效运行,支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智能化改造升级、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探索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落实制造业企业税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完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畅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融资渠道,健全自主创新体系。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

优化科技计划体系。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大健康等重点领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每个重大项目不超过10个主攻方向,对每个主攻方向给予资金支持,项目实施“里程碑”式管理。对牵头承担国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单位,根据上年度实际国拨、市拨经费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三)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

进一步改革完善有关制度体系,扩大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科研自主权,发挥法人主体作用,更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内部事务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增强科研主体创新活力。推动科研主体按照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开展科研活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主管部门不得对章程规定的机构、岗位、人事、财务等管理事务进行干预。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健全急需设备耗材特事特办采购、特定仪器设备单一来源采购、变更政府采购一次性集中申请等机制。

(四)建立科技监督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运行规范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完善科技监督运行管理机制,提高科技监督主动发现能力。建立科技监督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监督制约,防范管理风险和廉政风险。完善科技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指导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科技监督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开展科技活动重大违规案件的联合调查联合惩戒。构建全县科研诚信体系新格局。构建集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

三、培养创新人才队伍

(一)丰富培育渠道

聚焦战略性新兴重点领域,拓展巫山招商引资和引智引才新渠道,坚持“内用”与“外招”并重、“上请”与“下挖”并举、“近补”与“远育”并用、“交流”和“共享”并行,建好在外巫山籍人才库,完善引才用人机制,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积极对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定向、委托、招聘等培养模式,加快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二)开展培育行动

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打造“订单式”人才培训,围绕产业需求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工人。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大力培育巴渝工匠、新型职业农民、名医名师、金牌导游等实用人才,出台企业人才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家。

(三)突出正向激励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项目申报、表彰奖励、薪酬待遇等方面激励政策,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条措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动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四)提供服务保障

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健全专业化、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推动服务政策全面落地。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从安居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一站式、贵宾式、保姆式服务。强化科技人才安居保障,打造高品质人才公寓。优化科技人才编制岗位配置管理,支持事业单位性质科研机构编制用于人才引进。

专栏6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工程

1.建立科技人才荣誉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功臣奖、创新项目奖、速度效益奖、优秀创新团队、创新先进个人等,对科技人才进行认定和表彰。

2.建立巫山科技人才库。准确掌握全县科技人力资源情况,对县内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信息分类储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3.人才服务园区建设项目。建立集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国际资格认证、创新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园区,把园区建成人才资源集聚、流通、配置的重要战略平台。

4.在乡返乡人才培育工程。到2025年,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900人,农村技能人员5000人次。推进乡村建筑工匠、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培养,累计分别培训3000人、150人。持续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和农业“星创天地”建设。到2025年,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1200人。持续回引本土人才,每村挂职、创业本土人才保持在1名以上。

5.引导科技人才入乡工程。积极引导科技专家、乡贤能人、老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治理。每年安排市县级科技特派员100名以上,每年资助2个左右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建设10个专家大院等;为乡镇事业单位招聘补充紧缺人才750名以上;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定向定单培养全科医生、小学全科教师等专业人才135人。

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一)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科技型企业政银企融资机制。支持依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等,支持银行依规设立科技支行,鼓励保险公司发展科技保险,开展科技型企业专利保险试点。不断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产学研融合贷款、科创小微企业贷款等规模,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资产融资新模式。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全面加强党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承接全市知识产权保护试点,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开展知识产权年度执法保护专项行动,实施知识产权融资行动,完善专利权、商标、版权质押登记备案、价值评估和风险判断体系,健全完善行政与司法等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机制,营造平等的法治环境。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拟准备科创板上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开展专利培育工程和专利导航工程,支持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组建产业专利池。

(三)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完善规则制度,强化联动监管,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标准和模式,推广“柔性执法”,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广“在研一批、开发一批、上市一批”新产品滚动开发模式,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

(四)深化科技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市级开放平台发展,依托智博会、英才大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大会等平台,寻求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广东对口支援、山东烟台东西部协作、重庆北碚和铜梁协同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等交流与协作,实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

(五)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对单位和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勤勉尽责但未达成预期目标的,不做负面评价。制定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深入开展“巫山县杰出创新人才”“最美科技工作者”“创新企业家”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完善科技宣传机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报效祖国、造福人民,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凝聚理念共识,宣传创新驱动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突出价值引领,宣传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榜样典型,策划开展“下庄精神”“巫峡骄子”等品牌性宣传,讲好“巫山创新故事”、宣传“巫山杰出创新人才”,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

(六)强化科学技术普及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聚焦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高质量办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鼓励创新思想、褒奖创新成果,形成人人追求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系统布局,大力推进科技馆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市级科普基地,大力培育县级科普基地。构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普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科普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各行业领域科普专家库,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科普能力,建立全县应急科普联动机制。支持科普研发创作,丰富科普产品供给,发展科普产业。

第八章  保障规划全面落实

一、加强党对创新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科技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县委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重大任务、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政策,协调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等科技力量,形成党领导科技工作的长效稳定机制。

二、压实规划实施责任

充实调整县科技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审议全县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建立县级科技创新联席机制,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协商机制,协调解决涉及科技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各地区、各部门协调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压实乡镇(街道)和县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主管责任。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加大机构、人员、资金保障力度,加强本乡镇(街道)、本部门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科技界、产业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单位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创新成果更加明显,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更加优良,确保全县科技创新事业顺利开展。

三、注重规划协调管理

编制一批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各专项规划发布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任务部署和重点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建立规划符合性审查机制,重大科技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部署实施要与规划内容对标,做好科技规划与其他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部署的衔接,主要指标和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重点。

四、建立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明确科技创新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抓好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落实。将科技创新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健全党政领导班子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分值权重,以鲜明的考核导向推动科技创新措施落地生根。建立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机制,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及时跟踪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改进工作方法,提炼工作经验,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并落实问责制度,确保科技创新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附件:巫山县“十四五”科技重点项目

— 1 — 



巫山县“十四五”科技重点项目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填报单位

责任单位

实施内容、目标

项目

实施时间

资金预算(万元)

效益分析

用地需求

总投资

政府投资(中央、市级、县级)

社会投资

1

新建

脆李产业技术中心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坚持早熟、晚熟脆李差异化发展,加快建成市农科院巫山脆李研究院、市林科院巫山分院,提升巫山脆李专家大院,巩固重庆市巫山脆李“星创天地”创建成果,并依托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协同建设中国脆李生产基地、国家级巫山脆李农业科技园区、中国脆李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市农科院合作,加快栽培与管理标准化技术研发,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加快巫山脆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制定合理采收期和果品分级标准,研究制造手提分级机;研究制造脆李高温长途运输包装,制定脆李冷藏保鲜与远程运输标准;开展脆李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坚持集约发展,培育一批与农民建立稳定利益链接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21—2025

2000

县级资金

脆李作为巫山县域知名地理标志品牌,已形成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建立脆李产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引进市农科院、市林科院等市级科研院所在巫山建立分支机构,补足县域科研院所不足短板。同时,利用该平台加强脆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品质提升增效、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研究。

2

新建

中药材产业技术中心

县农业农村委

县农业农村委

依托中药材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加快建成市中药研究院巫山分院,提档升级巫山庙党专家大院,依托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协同建设中国中药材生产基地、中国党参技术标准实验室。与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加快庙党等道地中药材绿色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研究制定良种选育与繁育、有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生产、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贮藏养护关键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庙党、独活、淫羊藿、太白贝母、牛膝、独活、黄精、天麻等中药材资源优势,建成一批专家大院,深入开展成品药基础辨析、制药过程系统工程技术、制药工艺调优等关键技术攻克,加大优质中药饮片、植物提取物、土特产品的研究开发利用,促进中医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2021—2025

2000

县级资金

依托巫山适宜中药材生态种植、原生中药材种类多品质好、中药材种植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加强种植基地、种源培育、基础科研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

新建

生态畜牧产业技术中心

县畜牧产业中心

县畜牧产业中心

加快建成市畜科院巫山分院,改造升级巫山山羊专家大院,依托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协同建设重庆市最大黑山羊生产基地、重庆市最大白山羊生产基地。与华大基因公司、西南大学、市畜科院合作,加快白山羊多代选育、选配,培育出优良的巫山白山羊品种,加快扩繁黑山羊。制定优质牧草品种和种草养羊技术标准,开展秸秆饲料加工调制、综合利用与技术推广。研究推广山羊口疮、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开展山羊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发出更多畜牧旅游产品。

2021—2025

2000

县级资金

吸引一批市级科研院所在巫山建立分支机构,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开展品种选育、疾病防控研究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实现全县猪肉自给牛羊禽肉、禽蛋稳定发展基本自给。

4

新建

柑橘产业技术中心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通过示范园建设加快柑橘产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认真做好环库柑橘带化肥农药双减工作,采用营养诊断检测精准减量,指导控丰补缺,实现源头控制。用有机无机复合配方肥与沼液肥替代化肥,通过补充缺乏微量元素,提高单产,提升氮磷利用率,防控面源污染。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培育全程化技术服务组织,加强现有果园管护,提升柑橘产业整体效益。

2021—2025

1000

县级资金

强化柑橘在全县保持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支柱产业地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小微企业协作和配套能力,加速“点”上集聚、“链”式拓展,打造标准化果园,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打造巫山柑橘区域公共品牌。

5

新建

核桃产业技术中心

县林业局

县林业局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早实、中晚熟良种核桃合理搭配,充分依托县核桃专家大院、示范基地、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协同建设绿色核桃生产基地,坚持集约发展,培育一批与农民建立稳定利益链接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关键技术环节创新,突破生产屏颈,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加快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加快核桃实验室建设,提升市林科院巫山县核桃研究所综合能力,积极探索核桃果、皮、花、叶、干、根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培养一批围绕核桃服务的新型实体。

2021—2025

1000

县级资金

采取良种选育、技术培训、政策宣传等手段,形成种、养、加、销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核桃产业体系,使核桃种植业成为新兴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6

新建

巫山智慧旅游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县文产公司

完善全县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一部手机游巫山”智能产品,增加景区景点二维码设置。建立A级景区票务数据系统接入智能平台,加强数据监督管理,确保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办好微博、微游巫山公众号,办好《巫山旅游网站》,加强与知名网站合作,力争开通巫山旅游营销国际网站,扩大线上销售量。

2021—2025

22000

县级资金

推动巫山旅游全场景上线,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巫山”,为旅客“游前、游中、游后”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服务。

7

新建

巫山县全域旅游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县文产公司

建设覆盖巫山县主要城市景点、主要景区及部分乡村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基础数据建设、全域旅游应用系统建设(含全域旅游公众服务平台、全域旅游管控平台和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和配套运行环境建设。

2021—2022

3000

县级

进一步掌握监控全县各景区旅游情况,实时引导游客有序、差异化的选择旅游景点,形成各景区相对均衡化参观的效果。

8

新建

巫山县脆李智慧化果园建设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建设巫山脆李数字智能化示范基地,以物联网、智能视频以及大数据决策为手段,围绕巫山脆李精细化种植、巫山脆李种植全生长周期监测,全程数据汇聚到巫山脆李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产生的技术成果将有力的服务于巫山脆李种植区。建设智慧果园3万亩。

2021—2025

6000

县级

脆李智慧果园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建设智慧化的脆李果园,进一步掌握脆李生长、种植、采收等各个关键环节,指导全县脆李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9

新建

巫山县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W默科特、沃柑、龙回红、红肉脐橙、纽荷尔脐橙等主栽品种的省力化土肥水管理、树体改造、病虫害防治、农艺设备等应用创新试验示范,面积550亩。

新建

县级

集成应用水肥管理、农艺设备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柑橘示范基地,并逐步推广。

10

新建

巫山县脆李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1.对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主要问题,开展品种、苗木、建园、抚育、生产、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应用技术研发,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形成研发创新运行模式。

2.完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场地办公楼500平方米,巫山脆李专家大院,面积300平方米,整合巫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仪器设备外,按照缺啥补啥和方便使用原则,适当添置部份土壤养份、气象观测、采后处理设备;实验与示范基地,除利用巫山县科技局在曲尺乡龙洞村建成的巫山脆李专家大院实验基地50亩外,良种母本园、本砧育苗圃、技术示范、采后处理研发与示范果园,支持巫山县从事脆李生产的企业建设营运。

2021—2025

300

县级

从脆李的品种、苗木、建园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运行,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形成一套脆李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供全国脆李种植户、企业等参观学习。

11

新建

全国脆李大数据中心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建设交易大厅1万平方米,开发脆李产业链“数据+电商+金融”三大平台、建设全国脆李数据展示中心、建设“脆李网”和线上线下营运中心。通过5年的建设,基本建成全国脆李交易中心,最终形成全国脆李产销大平台、全国脆李品牌大平台和全国脆李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科研中心。

2021—2025

5000

县级

全国脆李大数据中心是进一步了解全国脆李情况情况平台,对指导产业发展、价格分析、供需对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新建

巫山县畜牧信息化体系建设

县农业农村委

县畜牧产业中心

扶持建设1个畜牧业生产管理云平台,完善县乡畜牧兽医服务体系。

2021—2025

1000

畜牧生产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掌握全县畜牧产业数据情况,并进行实施动态监控调配相关人员开展服务工作。

13

新建

中药材科技支撑项目

县农业农村委

中药材产业办

开展县校、县院、县企合作,建成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中心、野生品种驯化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2021—2025

2000

县级资金

建设形成一批重要研发平台,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升级。

14

新建

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县农业农村委

农技站

依托中国农科院、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平台,以羊肚菌、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等品种为核心,以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杂交育种、品比试验及功能性食品开发重点,开展技术研究与转化,建成食用菌相关领域县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食用菌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食用菌技术培训中心1个,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每年组织食用菌技术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1000人(次)。

2021—2025

2000

县级资金

进一步开展杂交育种、品种比对试验,设一批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培养一批食用菌专业领域的乡土人才。

15

新建

现代农业创客中心

县农业农村委

县农业农村委

占地5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展示基地、互联网+企业孵化基地、创意+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互联网+农业人才孵化基地。

2021—2025

10000

创客中心是县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通过新建现代农业创客中心,为巫山特色农产品的提供展示平台,可以招商引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他们的带动引领孵化相应成果,也可以作为县域地区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培训的基地,实现资源的互联共享。

16

新建

课程改革

巫山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县教委

内容:推进课改,实施“133生本高效”模式和“课堂小课题研究”。

目标:培育教师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名师,提升教育质量。

2021—2025

250

县级资金

教学研究室是全县优秀资源的集聚地,一方面可以吸引县外的优秀教师在此开展经验交流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县域偏远地区教师提供充电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强资源的互动共享,促进教学能力的大户提升。

17

新建

巫山脆李种质资源圃建设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

1.建成高标准种质资源圃。按照果园宜机作业、灌排有保障、科研装备齐全、安防设施到位的标准,建成脆李绿色生态野外科研基地。

2.筛选引进南方地区适栽李品种,开展优质李品种活体保存。

3.开展李的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功效成分和抗逆性鉴定评价,筛选优异种质资源,向社会展示、推广应用优良品种。

4.建立李种质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向科研、教学单位、企业以及农户提供信息和实物共享,为李种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信息。

项目建成后,收集保存李种质资源5000份以上,综合评价李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筛选优良资源、特异性状资源;开展种质创新,选育优良品系(品种),年鉴定评价和分发能力500份以上。李种质资源保护种类、数量、质量以及评价鉴定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今后20年资源保存和鉴定评价能力提升的需求。建成巫山脆李种苗繁育基地,具备年供种苗5万株的能力。最终将巫山脆李种质资源圃打造为我国南方脆李科技研发中心。

2020—2025

10000

县级资金

脆李种植资源圃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脆李品种的培育引进及推广,增加种苗繁育能力,有效增加市场供给。同时一方面可以为广大脆李种植户提供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试验基地,不断提升种苗质量。

18

新建

巫山科技馆

县科协

县科协

建设内容: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展教面积不低于1500㎡。包括展示厅、科技创新成果区、体验区等配套设施等。

目标:把科技馆打造为面向我县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

2021—2025

2500

2500

(市级资金500万,县级资金2000万)

科技馆是基层人民群众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展现科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科技馆建成后,有利于推动我县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3.75亩

19

新建

巫山脆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巫山县气象局

巫山县气象局

针对低中高海拔的早中晚熟脆李建立多要素观测设备,开展物候和气象要素观测,总结凝练脆李物候、病虫害及农事活动的气象指标,建立精细化的脆李物候期预测服务体系、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和农事建议服务体系。

2021—2023

200

200

进一步提升气象指导脆李趋利避害、科学生产的能力,促进巫山脆李产业稳产增产。

20

新建

巫山县综合性科技服务中心(孵化中心)

县科技局

县科技局

按照“1+N”的模式:“1”即在边贸中心范围内,集中力量建设1万平方米巫山县综合性科技服务中心(孵化中心),“N”即重点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区、科研机构集聚区、科教创新普及区、科技金融引导区、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等功能区。

2022—2026

5000

5000

到2026年,聚集企业和团队8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0个。

合计

7725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