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索 引 号]
115002370086610305/2022-00473
[ 主题分类 ]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字文号 ]
[ 标  题 ]
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 成文日期 ]
2021-12-23
[ 发布日期 ]
2021-12-28
[ 有 效 性 ]

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分享:
打印:
字号:


巫山府办发〔2021〕96号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目 录

前言………………………………………………………………5

第一章 巫山气象事业现状及发展形势………………………6

一、“十三五”时期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成效显著……………6

二、“十四五”时期巫山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1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13

三、指导思想…………………………………………………13

四、基本原则…………………………………………………14

五、发展目标…………………………………………………15

第三章 坚持协同攻关 切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17

六、推动气象科技创新………………………………………18

七、加强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19

第四章 坚持需求导向 聚力提升智慧气象业务能力………20

八、立足监测精密,着力提升气象立体监测能力…………20

九、紧扣预报精准,着力提高智能预报预测能力…………22

十、聚焦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22

十一、筑牢“第一道防线”,着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3

第五章 坚持趋利避害 持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5

十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确保气象灾害“不漏网”……25

十三、提升发布传播能力,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人”……26

十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确保隐患防治“有对策”……26

十五、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确保防御责任“有落实”……27

第六章 坚持统筹协调 协力增强区域合作气象保障能力…29

十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29

十七、强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气象服务保障…………30

十八、加强新型城镇建设气象服务保障……………………30

第七章 坚持区域定位 有力提升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能力…32

十九、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气象保障………………………32

二十、推进“水陆空铁”联运气象保障……………………33

二十一、发展仓储物流气象保障……………………………33

第八章 坚持服务“三农” 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34

二十二、农业质量效益提升气象保障高水平开展…………34

二十三、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气象保障高标准开展…………36

二十四、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气象保障……………………………………………37

第九章 坚持生态文明 不断提升绿色崛起气象保障能力…38

二十五、提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能力…39

二十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40

二十七、充分发挥三峡生态气候旅游示范引领作用………40

第十章 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提升基层现代气象治理能力…42

二十八、落实重点领域改革任务……………………………43

二十九、强化气象开放合作…………………………………43

三十、提升气象管理水平……………………………………43

三十一、夯实基层基础能力…………………………………44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46

三十二、坚持党的领导………………………………………46

三十三、强化组织统筹………………………………………46

三十四、落实资金保障………………………………………46

三十五、强力推动落地………………………………………47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保障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跨长江巫峡两岸,是闻名遐迩的渝东门户,气候资源丰富,但随着气候变化,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因此,坚持不懈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供更优质服务,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巫山县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样板和内陆开放高地渝东门户的必然要求,是巫山县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必然要求,是巫山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重庆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巫山县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要求,全面谋划“十四五”期间巫山县气象事业发展,明确“十四五”期间巫山县气象事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推进巫山县“十四五”期间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巫山气象事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在重庆市气象局和巫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巫山县气象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县委“三大攻坚战”和“十项行动计划”,积极主动融入巫山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用更加显著,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神面貌持续向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推进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高。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建成由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4个地面天气观测站、5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长江航道站、6个土壤水分自动站、1个旅游气象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高杆站、1个脆李生态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型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基本形成。

预报预警业务水平稳步提升。建立了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天气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5分钟,暴雨(雪)预警准确率达90%;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得到大力提升,建立了精细化到乡镇的预报预警业务;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和技术分析机制,预报员应用模式产品诊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多种资料的能力不断提升,提高了从延伸期到短临预报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研究型业务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发展研究型业务,促进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型业务。“十三五”期间,针对旅游气候资源评估、云海景观预报、暴雨预报等实际业务难题进行攻关,共申报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及技术成果交流10余篇。

(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2020年县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简称气象防指)及其办公室(简称气象防办),负责统筹组织全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体系,2019年全县26个乡镇(街道)均建成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街道),切实发挥了基层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联动作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联席会议制度,10个涉灾部门建立了联合视讯会商系统,组建了覆盖城乡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灾害预警共研判、快联动的格局。建成市、县、乡镇一体化智能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7个部门设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26个乡镇(街道)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站,全县33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级预警工作站,基本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社)”的三级预警工作体系,将四重网格员、森林防火巡查员、河长及各级应急责任人共计10766名纳入预警平台发布对象库,短信、党政网、农村大喇叭、预警APP等预警发布手段接入预警平台,推动预警信息进一步向村级延伸。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包含网络、微信、短信、QQ、媒体等多种渠道在内的公众气象服务发布体系,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气象服务基本覆盖城乡;建立了涵盖农业、交通、林业、水利、环保、规划自然资源、电力、旅游等行业的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巫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1200余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入巫山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十三五”期间,向各级党政部门提供气象决策服务产品5568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2分左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开展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成功创建重庆市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县,打造巫山脆李生态气象产业园。组建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团队1个,在庙宇、笃坪等农业生产重镇建成30个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将全县4292户经营主体纳入预警平台和精细化农业气象智能平台数据库,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相关部门合作更加紧密,不断升级特色气象服务,大力开展李花花期预报、脆李生产预报技术研究,成果初显。

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巫山山地地形高影响气象灾害风险,进一步摸清全县96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36处中小河流洪水易发点、3大林区等底数,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将全县737名“四重”网格员、347名河长和1669名森林防火巡查员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库,建立起气象灾害风险防护网;与规划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联动处置机制,协力开展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十三五”期间,共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森林火险预警等服务产品738期,与涉灾部门开展联合预警等联动34次,针对“巫峡镇六社变形体”等险情处置开展了全程气象保障服务,为最大限度减轻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人影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县共布设固定作业炮站13个,持续推动人影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人雨弹出入库和运输管理、高炮和火箭保养维护及人影作业流程相关规定,强化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十三五”期间,共开展人影作业383余次,用弹6877发,安全零事故,为全县农业生产特别是巫山脆李、柑橘、烤烟生产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候经济气象支撑能力切实加强。深度挖掘气候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推动巫山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巫山脆李获评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巫山县摩天岭森林小镇入选重庆“气候养生类旅游目的地”,红椿土家族自治乡成功创建“重庆气候清凉避暑地”优质气候品牌,有效助力本地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茁壮发展。

(三)气象事业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加强。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进一步加强人才招录、交流学习、培养锻炼、党员发展与培养等工作,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1人入选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3人荣获全市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在“巴渝工匠”杯重庆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单项奖2次。

气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完成防雷减灾体制改革,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监管全覆盖,气象领域安全管理形势进一步趋好。气象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城乡一体、一网通办”,气象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上线运行。全面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气象事业保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管理,有力支撑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县气象事业科学持续发展。

(四)气象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紧扣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断强化贫困乡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积极做好精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对全县贫困户、新型农业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在深度贫困乡镇双龙镇新建标准化人影固定作业炮站,积极派员开展驻村帮扶,为定点帮扶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共设施设备建设,为巫山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气象贡献。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积极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扎实开展党建工作“三基”建设和党员“三亮”活动,精心打造“红叶脆李映三峡,生态气象护两山”党建品牌。“‘双轮驱动’推动党建业务双促进双提升”获评2020年全市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十三五”期间,发展党员1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人;政治巡察问题整改率达100%。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二、“十四五”时期巫山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巫山气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趋势,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安康福祉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不够优化,综合气象观测还比较薄弱。二是常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需要提高,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预报和预警信息传播能力还有待提升。三是气象服务供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还有差距,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四是气象业务的科技创新和核心业务技术攻关能力较弱,研究型业务刚刚起步,技术先进、岗位优化、流程贯通、系统集约的业务新格局尚未形成。五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六是基层气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面临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工作要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对标气象服务生态良好要求,用好“两山论”、走实“两化路”,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作用,为巫山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样板做出气象的重要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主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一区两群”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找准气象服务切入点,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抓牢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现代技术在气象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业务服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气象推动巫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巫山人民高品质生活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提供了新动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巫山气象事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强化脱贫地区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巫山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跳出小气象、做实大气象”的发展思路,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巫山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障。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好事业发展方向,将政治建设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巫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需求牵引,倾力服务民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服务保障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气象事业公益性定位,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革新理念,实施统筹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事业发展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做好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在本地落地应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和流程,提高巫山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合作开放。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深化合作开放,破除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新格局,提升气象业务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巫山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业务能力、气象服务能力、气象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明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气象服务保障巫山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样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开放高地渝东门户等贡献度持续彰显,气象事业发展充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打造全市人影工作示范地,树立渝东北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标杆。

气象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数字科技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气象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山地峡谷地形下强降水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云雨生态康养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落实人才培养发展机制,稳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气象业务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业务,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在巫山实现本地化应用及延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基本实现观测智能化、预报精准化、服务智慧化。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全面、信息精准、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明显提高。

气象服务巫山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气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全面形成,服务保障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样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渝东门户等重大战略和重要部署作用更加突出。专业气象预报服务针对性、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气象治理效能优势彰显。全面落实气象改革,积极推进基层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更加完善,气象管理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气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创新为引领,信息化驱动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气象科技水平与创新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核心技术充分应用,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并长期保持,气象服务保障巫山民生福祉作用显著增强,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进入全市领先行列,巫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助推巫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巫山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现状值

目标值

指标性质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2

保持92以上

约束性

2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93

保持99以上

约束性

3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83

96

预期性

4

人影作业安全水平

80

90

预期性

5

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率

79

91

预期性

6

气象灾害监测率

90

90

预期性

7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35

45

预期性

8

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

90

92

预期性


第三章 坚持协同攻关 切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激发气象科技创新活力,提升气象科技内涵,夯实气象人才队伍基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六、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建设智慧气象数字科技馆。依托巫山县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中心业务用房建设,以展览、教育、科普为主,参与、体验、互动为辅,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成智慧气象“四天”系统核心功能,建设承载“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智慧防灾”四大体验区的智慧气象数字科技馆,从科普、视频、图片、互动等多方面不同角度展示气象灾害及其原理和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

强化气象核心技术应用。积极与重庆市气象局业务单位合作,主动融入并抽调人才参与市级核心技术攻关。以气象服务需求为导向,应用市级气象核心技术,推动本地研究性业务发展,鼓励申报或参与研究型业务核心技术课题。一是提升业务协同观测能力,根据本地服务需求,进一步密织覆盖重点行业的气象监测站网;二是加强市级数值预报、实况产品、网格产品研究成果应用,进一步提升本地短期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市级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提升本地短临预报能力;基于市级复杂地形及西南涡降水研究,开展巫山地形暴雨研究型业务。三是强化智慧服务技术应用,基于市级多尺度变分同化算法和气候经济学模型研究成果,开展气候康养、云海红叶气象景观等预报和评价技术研究;应用市级农业气象研究成果,针对脆李、烤烟等作物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应用市级交通气象研究成果,开展航运大风、公路低温雨雪等致灾阈值研究,研发物流货物天气易损风险指数。四是加强防灾减灾技术应用,基于市级智能耦合预警技术和风险预警研究成果,开展巫山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乡内涝致灾阈值研究,提升预警准确度和提前量;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展基于致灾因子影响的风险预警与评估决策服务。

落实激励措施。落实各级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和气象科技成果奖励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激励和科技成果业务转化奖励,激发业务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积极性。

七、加强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气象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横向纵向交流,推动人才到重庆市气象局职能处室和业务单位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交流挂职。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和应用,积极选派人才参加各类培训。依托重庆“两江之星”气象英才计划,着力培养气象科技骨干人才,积极推荐申报气象科技特派员。到2025年,力争高级工程师和“两江之星”气象英才人数有所增加。

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探索建立激励“主动成才”机制,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政策,用好激励保护措施,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形成年龄梯度合理、专业优势互补的队伍结构。

专栏2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巫山智慧气象数字科技馆;面向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智慧防灾4个方向,对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短临服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行业气象、灾害预警等气象核心技术进行本地化应用及延伸。

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级工程师和“两江之星”气象英才;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章 坚持需求导向 聚力提升智慧气象业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重庆市气象局《重庆气象业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在智慧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以适应巫山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为目的,强化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在巫山的本地化应用和延伸,不断提升气象业务技术智慧化水平,深度融入巫山县“一云承载”服务体系和新型智慧城市“上云治数综合服务”智能中枢,更好地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总体要求,赋能巫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八、立足监测精密,着力提升气象立体监测能力

根据《重庆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统筹防灾减灾、农业、水利、林业、生态、交通、城市管理等服务需求,加强部门间共建共享,优化完善全县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充分利用不同探测手段,增强自动化、标准化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业务能力。一是强化天气观测能力,增设地面垂直遥感观测系统1套,为开展巫山脆李现代化气象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气候观测能力,针对巫山综合气象监测短板,逐步完成30个区域自动站的更新升级,完成通信模块升级改造;三是强化专业气象观测能力,聚焦巫山云雨和“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契合环境气象、生态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重点领域,增设地面专业气象观测站12个、路面结冰状况监测系统5套、道路交通能见度监测系统5套,提高产业发展关键区和气象灾害多发区、高影响区、敏感区等气象观测盲区的时空密度,推动建立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观测与技术保障体系,针对全县100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联合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推动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切实增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严格执行观测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观测应急演练,积极参加观测技能培训竞赛,扎实做好观测业务现、备用件管理和观测仪器超限换件、检定工作,规范高效推动观测质量体系运行,不断增强观测业务人员的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和应急气象观测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无人值守制度,确保巫山县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稳定运行。

依托“监测精密—天枢·智能观测系统”,利用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支撑本地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观测数据的特色应用、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规范,强化数据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推进气象大数据规范有序采集、传输、应用和共享,为提升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夯实数据基础。

九、紧扣预报精准,着力提高智能预报预测能力

加强对“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强化市级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开展基于巫山气候背景、地理信息以及复杂下垫面的精细化降水分析、评估与偏差订正技术研究应用。构建涵盖实况产品、分钟级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短期智能预报、客观化气候预测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形成智能、协同、高效、集约的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程,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实现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2%,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45分钟,24小时暴雨TS评分相比2020年提高5%左右。

十、聚焦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在“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框架下,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模块,建立涵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等气象高影响对象以及影响指标、影响模型、历史服务产品在内的气象服务大数据集,发展智能音视频图文产品生成技术;紧扣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数字+气象”融合发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赋能中强化气象大数据的深度应用。聚焦生态、农业、旅游、交通等巫山县“十四五”发展重点行业领域,强化5G、AI、智能云等新兴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运用,着力提升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供给能力,深化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结合研究型业务开展,将研究结果集成到智慧气象“四天”系统中,提升基于气象预报技术研发的智慧化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在本地的特色化应用。不断拓展APP、户外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服务渠道,引导社会发布资源传播气象服务信息,扩大服务覆盖面。基于市级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实现分众化、个性化、定制式的决策、公众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形成融合式发展的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将智慧气象全面融入巫山社会经济建设。

十一、筑牢“第一道防线”,着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依托“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不断完善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多灾种灾害监测、多专业协同研判、多渠道预警发布、多部门联动响应和多类别灾情收集”五个平台功能,推进应急、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城市管理、旅游等部门和“县—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气象防灾减灾主体间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全面涵盖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薄弱区、内涝风险点等各类灾害隐患点致灾预警阈值以及防灾减灾相关领导、应急责任人、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责任人、防汛抗旱“三个责任人”、地质灾害“四重”网格员、森林防火巡查员、河长和林长等防灾责任人信息在内的预警大数据集。在“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的框架下建设本地化智能预警信息发布模块,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精准靶向快速发布,对行业预警响应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对灾情快速收集和定位查询等功能。

完善包含农业气象大数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以及人影作业炮站、装备、弹药、队伍等信息的人工影响天气大数据集。深度应用智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围绕巫山县烟叶、脆李、柑橘等农业产业的人影作业需求,完善智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提升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完善人影作业响应标准及工作流程,提高作业频次,扩大保障范围。

完善雷电监测、防雷服务、防雷监管、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等信息,建立雷电灾害防御大数据集。强化智能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应用,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智能化。针对巫山14个特色保护类村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

专栏3 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提升气象立体监测能力。逐步完成全县30个区域自动站更新升级,增设地面垂直遥感观测系统1套、地面专业气象观测站12个、路面结冰状况监测系统5套、道路交通能见度监测系统5套,开展重点领域的气象监测服务;增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

提高智能预报预测能力。加强“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开展精细化降水分析、评估与偏差订正技术研究应用,构建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

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对“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的特色化延伸,拓展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模块,聚焦生态、农业、旅游、交通等行业领域开展智能化气象服务,将研究型业务成果集成到智慧气象“四天”系统,扩大服务覆盖面。

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完善平台功能,建立预警大数据集,建设本地智能预警信息发布模块;建立人影、防雷大数据集,完善人影服务体系和作业响应标准;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智能化,开展特色保护类村庄防雷技术服务。


第五章 坚持趋利避害 持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底线思维,着力提升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风险防范、灾害应对“四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十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确保气象灾害“不漏网”

依托“预报精准—天资·智能预报系统”和“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建立完善本地化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全方位监测、预报、预警,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无漏报。一是根据暴雨、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分区分级风险等级标准,开展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实现风险预警产品发布提前量达24小时以上。二是强化强对流天气落区精准预警服务,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警服务,预警信息向灾害影响区人群的快速发布提前量达45分钟以上。三是开展基于致灾阈值、天气实况和精细化格点预报的本地化预警业务,针对全县96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官渡河、平定河、抱龙河等中小河流和21处城乡内涝隐患点开展强降水致灾阈值研究,实现提前12小时发布风险预警产品;针对长江巫山段、大宁河开展航运大风致灾阈值研究,针对沪蓉高速巫山段、巫大高速、巫山高铁线路开展低温雨雪致灾阈值研究,针对巫山机场开展航空大雾致灾阈值研究,实现基于气象实况监测的交通安全实时告警服务。

十三、提升发布传播能力,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人”

升级现有预警信息发布硬件软件设施,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相关部门以及社会资源,实现信息和传播设施共享。一是不断推进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推进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预警APP、智能语音终端等精准发布渠道的开通与应用;二是积极对接开通户外LED显示屏、渝安公交显示屏、云都出租车显示屏以及金科城、克拉大都会、中央王府等小区广告显示屏、交通GPS等社会化传播渠道;三是加强与县文旅委、县融媒体中心的沟通协作,深化巫山报、“巫山APP”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共享机制建设;四是推进预警工作站向高唐尚熙台智慧商圈、江东新城星级酒店集群、职教、楚阳智慧物流园区等场所延伸,实时展示天气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

十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确保隐患防治“有对策”

按照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要求,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全县暴雨、干旱、高温、低温阴雨、大风、冰雹、雪灾、雷电等灾种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绘制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灾害预警精准发布、灾害评估、脆李柑橘农业气象保险以及建设工程方面的深度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协助开展“两环两联六射”旅游公路网络建设、旱坪—泾渭第二回110千伏线路、云奉巫天然气管道复线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协助开展对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工程、大丘塝中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等的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及风险评估,推动建立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强化全县中小学、加油加气站、旅游景区等168个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提升气象灾害敏感单位预警预防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演练等措施;完善气象宣传科普管理机制,联合宣传、网信等部门,建立完善巫山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舆论引导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能力,在巫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打造巫山人工影响天气特色科普场馆,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深入群众开展面对面科普宣传活动,常态化地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活动,深入开展防雷公益行动,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和应急避灾能力。

十五、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确保防御责任“有落实”

按照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全民响应、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按照巫山县“一委四指”分工,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办公室工作职责,推动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属地属事责任,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常态化地纳入部门、乡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考核,联合县应急管理等部门常态化开展自然灾害防御工作综合检查。修订完善《巫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巫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管理办法》,严格执行“1+7+N”会商研判制度,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分级指挥调度机制,修订完善本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指导涉灾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建立完善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全县防灾减灾能力。依托“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健全部门间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处置情况、灾情信息的快速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推进气象灾害敏感行业以及镇街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分类响应制度,实现气象灾害响应“一行业一措施、一镇街一方案”,强化对全县预警体系运行的管理,确保防灾减灾体系有效运行。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共建共享共用,定期更新气象信息员信息,强化气象信息员培训,年度信息员培训率达85%以上。联合应急、科技、教育部门开展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专栏4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强对流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开展致灾阈值研究,开展针对地质灾害、中小河流、城乡内涝以及“水陆空铁”的灾害预警服务。

提升发布传播能力。建立健全预警大数据集,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整合部门及社会资源,实现信息和传播设施共享。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协助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和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及风险评估,落实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主体责任,完善气象宣传科普管理机制,打造巫山人工影响天气特色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推动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落实属地属事责任,完善部门合作、预警响应、社会参与机制,强化预警体系管理,联合开展防灾减灾示范建设。


第六章 坚持统筹协调 协力增强区域合作气象保障能力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巫山县任务分工清单》,立足渝东北“桥头堡”城市定位,强化区域协调合作,为巫山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气象保障。

十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建立与川东北地区气象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业务、项目、联防等领域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形成气象事业协同发展、防灾减灾联动联防新格局,协同保障一体化发展。强化信息和资源共享,建立会商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区域气象灾害联防联控,实现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立体连续监测。强化生态气象、农业气象、公共气象等领域合作,推动跨区域气象服务一体化。针对产业协作,为巫山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供气象技术支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推动气象科技人才共育共用。

十七、强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气象服务保障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围绕生态安全、全域旅游、特色产业、区域优势发展气象服务,助力巫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联合巫溪、奉节等气象部门,强化气象灾害区域联防联控,提高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巫山打造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保障生态农业集群发展,做好脆李、中药材、柑橘、核桃等“三峡农家”特色产业气象保障服务。立足巫山渝东北“桥头堡”城市定位,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助力巫山建设渝东鄂西陕南区域性边贸中心、物流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商贸服务业发展重要节点。

十八、加强新型城镇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联合有关部门,健全城市灾害性天气预警响应机制和停课、停工、停业、停运机制;推进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应用融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相关平台,在龙门街道新建城市气象观测站1个,加强城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聚焦打造山水港湾旅游城市和推进重点乡镇特色发展,立足山水港湾旅游城市五大核心区功能定位和特色乡镇体系,针对高唐中央服务区和县城发展重点镇,开展早晚高峰交通气象服务和气象指数服务;针对江东文旅示范区、南陵文化艺术区和文旅型重点镇,强化旅游人员集散地高影响天气的灾害预报预警服务;针对早阳交通枢纽区、边贸产城融合区和商贸型重点镇,开展铁路、高速、仓储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围绕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针对市政设施,开展供水、供气、供电管网的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龙门公园、两江四岸慢行步道,神女大道旅游观光大扶梯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气象景观预报和旅游线路天气服务。立足旅游城市定位,突出“山城”“江城”特质,开展“两江四岸”提升工程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唱响“神女恋城·红叶巫山”旅游形象品牌,主动在巫山名片打造中融入气象元素。

依托“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做好“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中国李乡·三峡花海李花节”“中国巫山烤鱼节”、巫山脆李采摘季、巫山恋橙采摘季、农民丰收节以及“巫山好礼”电商活动、汽车展销、房交会、美食展、迎春展、夜市文化节等展会气象保障服务。

专栏5 区域协调合作气象服务保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强化与川东北地区气象部门在数据共享、生态气象、农业气象、公共气象等领域合作,加强人才交流。

强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气象服务保障。强化气象灾害区域联防联控;做好全域旅游和“三峡农家”生态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新型城镇建设气象保障。健全城市灾害性天气预警响应机制;推进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应用融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相关平台;新建城市气象观测站1个;强化城市五大核心区和特色乡镇气象保障;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第七章 坚持区域定位 有力提升内陆开放高地气象保障能力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气象行动方案》《重庆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1—2025年)》,立足内陆开放高地渝东门户,围绕“水陆空铁”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巫山推动区位优势形成和发展动能升级。

十九、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气象保障

提升境内流域气象防灾减灾、航运安全、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气象保障能力,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索开展水库水资源利用、防洪等影响评估业务,为境内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提供服务。加强与长江、大宁河等流域上、下游地区毗邻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实况数据和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强化流域气象灾害联防和预警服务。积极与应急、海事、航道等部门合作,推动航运气象数据互通共享,开展影响航运安全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针对航运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大风、低能见度、强对流等航运高影响天气实时监测分析和通航等级预报业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绿化带、消落带综合治理以及气象条件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监测和气象服务。

二十、推进“水陆空铁”联运气象保障

立足高水平“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完善客运枢纽、货运枢纽和联运体系建设,在“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框架下,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交通物流智慧气象服务子模块”,开展涵盖航运、公路、航空、铁路等智能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航运气象服务,科学布设航道气象观测站,实现长江巫山段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10公里、大宁河航道及三峡观光航线巫山段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25公里的加密观测,依托水文、航运、气象等数据,加强精细化服务。深化公路气象服务,针对“二横二纵”高速公路、“三横二纵”干线公路、“两环两联五射”旅游公路,优化公路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开展高影响天气智能识别和监测预警服务,联合公安部门建立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响应机制。推进航空气象服务,针对巫山神女峰机场运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气象实况及强对流、大雾、积冰、降雪等危及航空安全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铁路气象服务,针对郑万高铁,开展及强对流、大雾、降雪等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二十一、发展仓储物流气象保障

立足建设渝东鄂西陕南区域性商贸集散中心总体定位,围绕集专业市场、仓储物流和电商快递产业园于一体综合性区域商贸中心建设,依托“巫山智慧气象服务—交通物流智慧气象服务子模块”,开展智慧化物流气象实况及天气易损风险等级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融入巫山现代市场物流体系。

专栏6 内陆开放高地气象服务保障

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气象保障。探索开展水库水资源利用、防洪等影响评估业务;强化流域气象灾害联防和预警服务;开展影响航运安全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卫星遥感监测。

推进“水陆空铁”联运气象保障。搭建交通物流智慧气象服务子模块,建设航道气象观测站2个;开展航运、公路、航空、铁路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

发展仓储物流气象保障。开展物流气象实况及天气易损风险等级气象服务。


第八章 坚持服务“三农” 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气象科技和技术支撑,深化为农服务有效供给,按照重庆市气象局《2021年重庆市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实施计划》,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二十二、农业质量效益提升气象保障高水平开展

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县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在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项目中开展合作,协同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脆李、柑橘标准化果园等建设农业小气候观测设备3套,开展针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品质、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立体综合监测。推动农业气象物联网融入巫山农业物联网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指导大田作物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农用机车装载控制应用终端等基于气象条件和阈值指标建立自动化控制程序和设备,优化智慧化农业生产流程。在“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框架下,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评估业务,面向脆李、柑橘、烤烟、核桃、中药材(庙党)等巫山特色农产品,开展种植气候区划服务。强化高温、干旱、连阴雨、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病虫害防治气象预报等精细化直通式服务。探索建立干旱、霜冻、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丰富土壤墒情监测信息、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协同县农业农村委,建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网络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健全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共享灾害信息员队伍,依托巫山县农业农村委建立的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和“三农”气象服务网等渠道,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覆盖面,推进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

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巩固巫山脆李“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级气候品牌成果,联合县农业农村委,推进巫山脆李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开展对比观测、全生育期气象服务、产品溯源、宣传推介等服务,依托“农业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将气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贯穿于脆李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安全追溯的全过程、全链条,助力巫山创建国家级脆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国脆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结合巫山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协同农业等相关部门,推动巫山庙党、巫山纽荷尔、巫山粉条、巫山核桃等创建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二十三、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气象保障高标准开展

强化乡村建设行动气象保障。以乡镇、小流域、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为单元,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区以及农业气象、气候旅游基础数据详查,绘制气象灾害区划图和气象资源区划图。发展农业气象风险评估技术,联合保险公司研发脆李天气指数保险,探索开展脆李天气指数保险服务,有效发挥气象在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中的作用。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加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影防雹能力建设,针对干旱易发区、冰雹易发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地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红叶、彩叶等物候景观和乡村旅游季、田园生态有机采果季旅游路线等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

强化城乡融合发展气象保障。依托“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根据气候资源评估,为市民提供生态康养、避暑纳凉等体现巫山立体气候的宜居宜游乡村和当地优质气候农产品等生态气候品牌的智能推介服务;依托“第一道防线—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以及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精准推送的普惠化、分众式气象服务,进一步推动气象服务、预警信息向农村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延伸。深化与防灾减灾部门合作,通过联合共建、联合会商、联合服务等方式,共同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气象科普和公益行动,提高农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二十四、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气象保障

围绕乡村振兴气象服务需求,强化对竹贤乡、抱龙镇、曲尺乡、巫峡镇、双龙镇等乡镇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防、气候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服务。一是强化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竹贤乡、曲尺乡、笃坪乡等乡镇完成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二是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天气通APP,跟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变化,保持“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推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向脆李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种质资源圃、柑橘和核桃育苗基地、标准化果园、畜禽养殖场等延伸,指导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三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柑园、权发、白坪、朝元、茶园、下庄等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充分挖掘乡村气象景观、康养气候等气象旅游资源,结合巫山长江三峡李花节、巫山脆李采摘季、巫山恋橙采摘季、农民丰收节等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围绕5—10条精品气象乡村旅游路线,打造“气象+旅游”融合服务产品。打造“一乡镇一品牌”,培育竹贤乡创建“重庆气候康养休闲地(避暑)”、核桃创建“重庆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强化帮扶干部选派工作,按照5年过渡期内“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定点帮扶要求,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专栏7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

开展农业质量效益提升气象保障。协同建设农业小气候观测设备3套,推动农业气象物联网融入发展,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信息、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评估服务;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推进巫山脆李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协同推进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创建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

开展城乡一体规划气象保障。开展气象灾害、农业气象、气候旅游基础数据详查;探索开展农业气象风险评估、脆李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加强人影防雹能力建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生态气候智能推介服务,推动气象服务、预警信息向农村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延伸,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气象科普和公益行动。

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对部分人影固定作业炮站进行标准化升级;对部分人影固定作业炮站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推进人影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添置3门双37自动化高炮、自动化升级改造5门单37高炮。

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气象保障。在竹贤乡、曲尺乡、笃坪乡等升级改造自动气象站,保持“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打造“气象+旅游”融合服务产品,培育竹贤乡创建“重庆气候康养休闲地(避暑)”、竹贤乡核桃创建“重庆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第九章 坚持生态文明 不断提升绿色崛起气象保障能力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保障支撑作用、绿色发展中的趋利增效作用,按照重庆市气象局《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实施计划》、巫山县委《关于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决定》等精神,强化气候经济发展气象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推动巫山立体气候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助力巫山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样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发展示范区”。

二十五、提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服务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在“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框架下,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生态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提升巫山“两带—四屏—二十二廊—多块”县域生态空间格局气象支撑服务能力,开展长江巫山段生态涵养带和大巴山、巫山生态屏障植被生态质量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的气象影响评估、气象灾害的影响预报预警和生态气候承载力评估,为划定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三线一单”管理提供气象技术支撑。

服务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做好“水文章”,联合县水利局,加强河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强化长江、大宁河以及12条中小河流的山洪监测预警服务,为“河长制”提供气象支撑;持续念好“山字经”,聚焦“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开展森林火险监测预警服务,为“林长制”提供气象支撑;强化长江巫峡段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开展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森林草原灭火、水库增蓄水等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服务。

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新建生态气象观测站3套,深化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强化双方信息共享,联合开展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服务;联合做好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完善人工增雨作业降低空气污染的工作流程和保障机制,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改善空气质量。

二十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

强化绿色发展气象科技支撑。依托“生态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开展低碳乡镇、低碳社区、低碳景区气候适应性评价服务,助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动低碳示范发展;根据重庆市气象局统一部署,建设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站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开展气候评价,为巫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气象支撑。

服务长江三峡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依托巫山风、光、水等气象资源,促进本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围绕青山头、大风口、福田、红椿等风电场项目,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农业项目以及官渡河、抱龙河、大宁河等县域主要河流水电项目建设,建设太阳辐射观测设备3套,开展气候资源评估和清洁能源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巫山打造长江三峡清洁能源基地。

二十七、充分发挥三峡生态气候旅游示范引领作用

着眼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三峡情,以自然生态为主线,围绕巫山云雨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进一步擦亮巫山“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助力巫山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突显巫山在全市生态气候旅游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立体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聚焦“一心三片多点”空间结构布局,以骡坪、红椿、邓家、竹贤等高山乡镇为节点,开展康养、避暑气候资源普查和评估,助力打造乡村风情康养避暑点;以大溪乡平槽村、曲尺乡哨路村、巫峡镇春泉村、青山村为核心,开展云海、烟雨景观预报服务,助力打造中国三峡生态游憩胜地;围绕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巫峡·神女景区、梨子坪森林公园和曲尺乡等,开展雪景预报、红叶气象景观预报和脆李花期预报服务,助力打造“百里李花”“红叶巫山”“浪漫冰雪”旅游品牌。结合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开展特色气候、特色民俗乡村旅游路线推荐服务。对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乡村和江东新城游客服务中心、高铁地接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开展专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在“服务精细—知天·智慧服务系统”框架下搭建集生态休闲、自然观光、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巫山智慧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实现旅游气象服务的智能化制作和定向推动,积极对接巫山“全域智慧旅游”云平台,实现两平台无缝衔接,确保信息共享,服务互通,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气象服务水平。依托市级生态气候资源运营中心,强化巫山生态气候品牌的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推动巫峡·神女景区气象自然景观公园建设,助力巫山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推动巫山生态气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倾力打造“摩天岭‘三峡云巅’康养智慧气象服务小镇”,建设气象感知系统10套,形成基于康养气候场景的气象监测网络;探索开展“一线六疗”主体康养业态的生态气象服务。强化“旅游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在康养智慧气象服务小镇的场景应用,支持用户根据偏好选择定制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助力巫山健全集体验、运动、养生、休闲、避暑、创作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链,唱响“巫山云雨生态康养”品牌。

专栏8 生态气象服务保障

提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搭建“巫山智慧气象服务—生态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开展气象影响评估、影响预报预警和生态气候承载力评估服务,围绕绿水青山强化山洪监测、森林火险、地质灾害预警服务,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服务;新建生态气象观测站3套,开展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服务,强化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适时开展降低空气污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能力。开展低碳乡镇、低碳社区、低碳景区气候适应性评价服务;建设太阳辐射观测设备3套,开展气候资源评估和清洁能源气象保障服务。

发挥三峡生态气候旅游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康养、避暑气候资源普查和评估,开展云海、烟雨、雪景、红叶、脆李花期气象景观预报服务,开展乡村旅游路线推荐和旅游集散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强化生态气候品牌宣传推介,推动在巫峡·神女景区建设气象自然景观公园,建设气象感知系统10套,打造“三峡云巅”康养智慧气象服务小镇;“巫山智慧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智慧服务子模块”。


第十章 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提升基层现代气象治理能力

全面贯彻重庆市气象局《关于加强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实施意见》,以落实重点领域改革、强化气象开放合作、提升气象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大力提升基层现代气象治理效能。

二十八、落实重点领域改革任务

落实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依托气象+大数据基础云平台和智慧气象“四天”系统,进一步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和布局,做好短临预警和适应地方需求的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

落实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气象信息服务,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信息服务消费。

落实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落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计划财务体制。落实“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强化防雷安全监管责任。

二十九、强化气象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局县合作机制作用,扎实推动新时代巫山气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部门合作,加强与县农业、水利、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行业部门开展重点领域专业专项合作,共推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升,联合加强气象服务保障。

三十、提升气象管理水平

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将法治理念融入到气象管理中,依法履行职能职责,加强气象法治宣传,开展联合执法、联合监管、联合惩戒,规范社会气象活动,提升气象法治能力。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为重点,以气象标准为导向,强化重点领域气象安全监管,着力保障公共安全和民生,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水平。强化人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气象、公安、经信、应急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开展人影安全联合检查。定期开展地方政府或部门联合出台的气象管理、防灾减灾等有关规章制度检查和修订。

加强气象信息化管理。以重庆智慧气象管理信息化体系为依托,强化网络安全和涉密终端管理,加强电子文件、文书档案管理,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决策管理、行政办公、政务公开、社会监管、保密涉密、气象服务等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三十一、夯实基层基础能力

高质量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理要求,坚持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风貌、提高品质,建设巫山县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中心业务用房,打造具有科技内涵、品质品位、历史文化、诗情画意的巴渝化气象台站。依法依规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不断深化新时代气象文化内涵。探索将巫文化、神女文化等充分融入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云海、红叶等资源融入气象科普。加大气象文化宣传力度,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加强气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凝练具有巫山特色的气象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单

专栏9 基层现代气象治理能力栏10 “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

气象科技创新工程

巫山气象数字科技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气象科技骨干人才培养。

智慧气象建设工程

气象立体监测能力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提升;预警发布传播能力提升。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巫山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场馆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新型城镇建设气象保障;“水陆空铁”联运气象保障;巫山脆李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一乡镇一品牌”培育;人影作业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清洁能源气象保障;“三峡云巅”康养智慧气象服务小镇建设;气象自然景观公园建设。

基层现代气象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巴渝化气象台站建设;全国文明单位创建。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三十二、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党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服务国家和人民与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相统一,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积极昂扬的发展氛围。

三十三、强化组织统筹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重庆市气象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县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目标任务,按照各自职责强化合作、明确分工,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三十四、落实资金保障

落实重庆市气象局和巫山县人民政府支持巫山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坚持和发展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积极争取市级、县级财政支持,强化多渠道财政投入,为气象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财政保障。多渠道寻求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与县级部门形成投资合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十五、强力推动落地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跟踪和评估,加大对项目建设的跟踪监管,有力有序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以更加坚定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规划落地落实见成效,到2025年达到规划预定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